大同地区的老街之旅可以由其文化的源头哈密街、延平北路、迪化街、贵德街、重庆北路一段、宁夏路展开。哈密街上的保安宫、四十四坎旧址为最重要的史迹。大龙峒以四十四坎街肆为中心逐渐繁荣,不久,西隘外民居密集,形成街道,隘门内者称「顶街」,隘门以西称「下街」,即今日哈密街的先驱。道光年间保安宫落成后,不仅是该区之地理指标,也是整个大龙峒的文化信仰中心。保安宫附近有「辇宝轮街」之旧地名,即指口字型,似赌色宝打圈之街道。光复后,以新疆省哈密命名为「哈密街」。
到了日治时期,这里成为大稻埕文化、娱乐最活跃的地带,在法主公庙附近有巨大的茶行,商贾云集,大型茶楼、旗亭出现,知识份子更在此地酝酿了台湾新文化活动,如贵德街上的「港町文化讲座」,和位于迪化街巷内的「永乐座」,掀起了政治、文化、民主的思潮。
哈密街61号的保安宫祀奉保生大帝,建于清嘉庆9年(西元1805年),列为二级古迹,与艋舺龙山寺、清水岩,合称台北市三大寺庙。在保安宫前有一座「四十四坎旧址」石碑,此乃当年大龙峒有二排,约四十四家的店铺,这是该地最早的商店街,大龙峒也因此而商业活动日渐繁华。孔庙则位在大龙街275号,建于民国16年,殿内祀奉至圣先师孔子,每年9月28日有祭孔大典。
延平北路四段上的陈悦记祖厝,俗称老师府,建于清嘉庆11年(西元1807年)列为三级古迹。该祖厝是大龙峒当年的灵魂人物-陈维英老师的故居。其地原为大浪泵之「港仔墘」。慈圣宫与法主宫、霞海城隍庙并列为大稻埕三大庙,该庙供奉妈祖,是早期郊商的信仰中心,旨在保佑来往船商的平安。法主宫庙座落在南京西路344巷2号,此庙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建于清光绪19年(西元1887年),供奉以往茶商的信仰中心-法主公。延平北路一、二段初辟于日据时期,清代原是北门街口外街、稻新街、新兴街、太平街、太平横街、九间仔街等,早期皆为水田稻作。延平北路一段的「铁路管理局」,原址本为清代机械局,民国4年日人盖了此栋建坪达五百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北侧的「铁路大礼堂」,则是刘铭传兴建台北至基隆铁路时建造的牵引车修护场。
迪化街从清末至今,一直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该街长久以来仍保有旧日的风貌及活跃的商圈活动。游客可以从商家类别认识迪化街,该街是台湾地区布帛、中药、南北货最大的批发市场。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位于迪化街一段61号,建于清咸丰9年(1859),列为三级古迹,主奉霞海城隍主神。
贵德街~没落的贵族街。辟建于清光绪13年,原名「千秋街」及「建昌街」,为台北市最早的洋楼街,亦是领事馆、洋行、茶商云集之地,但今非昔比,这条街已成为迪化街、西宁北路的后巷。 资料来源: 资料日期:2003-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