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峒保安宫建于清嘉庆9年(西元1805元),道光10年落成,俗称大浪泵宫,取名保安,寓有保佑同安人的意义。列为二级古迹,与艋舺龙山寺、清水岩,合称台北市三大寺庙。
保安宫原属道教寺庙,主祀保生大帝,人称医药之神,如今庙内也和本省众多庙宇一样,供奉着许多从祀神明,如玉皇上帝、神农大帝、天上圣母、注生娘娘、孔圣夫子、关圣夫子…等,这是因为大龙峒的开发初期,移民多和祖籍地相同者聚居结合,为了满足各项祈求祭拜所需,因此形成多神共祀的现象。
保安宫布局宏伟共有三殿,包括前殿、正殿及后殿,代表着清代台北盆地一带同安移民所建寺庙的最高水准建筑,在1920年代之前,它甚至是台北盆地最壮观、且精美的民间寺庙,其前殿高达8公尺、大殿高达10公尺,中央入口设置蟠龙石柱,石垛雕工浑雄精致。
在建筑结构上,保安宫采用了台湾古建筑中大木结构最复杂的技术,如前殿的假四垂翼角与正殿的重檐歇山式。从前殿至后殿的细部技巧富有起承转合的变化,在全台的「对场」类型寺庙,艺术价值臻于最圆熟的境界。
在保安宫前有一座「四十四坎旧址」石碑,此乃当年四十四坎的街屋与大龙峒保安宫相毗邻,可视为保安宫的宫口街,这是由当地士绅合资在保安宫西侧兴建店屋,每边二十二坎,共有四十四坎店,(坎是河洛话,商店一间叫一坎),意即四十四家的店铺。
农历3月15日是保生大帝诞辰日,传统是由药商、肉、粮食杂谷商及南北货四业巨擘共同庆祝,迎神赛会盛况在大同区仅次于霞海城隍祭。
资料来源: 资料日期:2003-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