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传统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对神灵的崇拜非常虔诚,我们可从妈祖信仰的「进香」、王爷信仰的「游天河」、中元普渡的「放水灯」等祭仪中,看到社会大众对神灵的虔敬盛况,充分反应出台湾民间社会的精神凝聚力,这是常民生活文化的一环,深深影响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亦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意义。
但大多数的民众对于民间信仰不是一知半解,就是全然不懂,甚至进到寺庙中虔诚膜拜,往往还不知所拜何神。正由于认知体系的缺乏,模糊中容易导致怪力乱神、灵异充斥,并衍生种种迷信的负面作用戕害了社会进步。
台湾民间信仰的产生,是源自远古部落的自然崇拜,万物皆有神灵的思想,长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累积,再加上对人死后的神灵的强调,以及佛、道教的影响(如:修行得道、升天成神仙的说法),和各新兴宗教融入的结果,使得台湾民间信仰呈现多神论的景象。
民间信仰的崇拜背景可推估至原始的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山川、江海,其神灵圣称如太阳星君、太阴娘娘;亦有从原始神话流传转化的神祇,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如大家熟知的西王母娘娘;亦有从章回小说衍化出的神祇,如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最广泛的出处是封神榜;也有些是来自于动植物的崇拜,如树王公。
台湾民间信仰主要融合了儒、道、释(佛)三教的思想与信仰,加上长期累积多元的民俗生活文化和崇拜对象,如宇宙、大自然、山川、生物、人鬼甚至器物等等,加上传统生活民俗、禁忌、岁时节仪与丰富的神话、故事传说等,形成庞大民间信仰文化的综合体。
台湾民间信仰在郑成功入台期间,便随汉人经商、开垦、移民时,奉迎家乡的守护神来台而逐渐传播开来。早期如观音菩萨、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关圣帝君、城隍爷、土地公等,清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以妈祖和各姓王爷普遍信仰的现象。
台湾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灵世界虽然复杂,但基本上可区分为天界、明界、幽冥界,共同构成民间信仰中的「三界观念」。天界为天上众神所居;神明界即人间,亦有许多神灵居此以护佑众生;幽冥界为一般熟知的阴间或地府,即佛、道教所谓的「地狱」,为众鬼以及管理鬼魂的冥王所居。
一、天界(自然界):大自然拥有无穷的力量,「敬天」是敬畏大自然的体现,天界也是天神的居所和活动场所,是统辖宇宙万物的中心。
王爷:
又称「千岁爷」、「府千岁」、「代天巡狩」或「瘟王」,为台湾传统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主要分部于台湾西部与南部,尤以台南县最多,愈往北则愈少,应是与先民的迁徙有关。千岁爷其实是为一百多个姓氏的高级厉鬼,主角大多为书生或进士,祂们随着是随着「王船」漂来宝岛后,竟然定居下来,而「瘟神」性格也摇身一变为赐福的神明。台湾王爷的出处,充满了穿凿附会的色彩,大多有姓有名属人鬼信仰,即历史上有功绩、有善行、有得道或冤死或舍身示警或覆舟罹难者,经由皇帝或玉帝敕封为神者,代天巡狩。
(1) 放王船: 台湾的王爷信仰源自大陆,由于早期福建沿海一带气候湿热,瘟疫盛行,人民认为是瘟神作乱,因此每当瘟疫流行时便要制作王船,让王船载着王爷神像流放海上,好让王爷把瘟疫带走,而这种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便逐渐形成「放王船」的习俗。送走之前,信徒会问神要游天河或游地河,游天河即在当地火化;游地河则是放入海中漂走。由于福建沿海近台湾西南沿海,因此大部分福建沿海送出的王船,却因风向及海流的关系,常飘流到澎湖或台湾西南沿海泊岸,为了避免遭遇瘟疫,该地居民便会将王爷迎请上岸,筑庙奉祀。再加上先民渡海来台时,为求神明保佑,也会随身携来故乡奉祀的王爷香火或神像,来台后再建庙祭祀,使得台湾西南沿海成为王爷信仰的主要集中地区。
王爷种类: 台湾所祭拜的王爷神明也相当分歧,并无统一的王爷神,甚至有多位王爷的组合。分为三、五府王爷或三、五、十二年王爷,五府王爷主要以书生
或进士为主,五年王爷则是以十二值年代天巡狩为主,早期也是从福建泉州坐王船漂来,因每五年举行祭典一次,故称五年王爷,各地瘟王醮所请下来的值年千岁数目不一,但以三年王爷或五年王爷居多。
(3)著名王爷庙:目前南鲲鯓代天府(有「天下第一府」美誉,创建于1662年,是台湾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王爷庙,经文建会评定为国家二级古迹)及北门三寮湾东隆宫(三寮湾东隆宫所附设的王爷信仰文物馆,是保存传统宗教的文化机构,可使游客对台湾民间的王爷信仰及王船祭典有更深入的认识)是云嘉南滨海国风景区内两大重要的王爷庙。
(4)王船祭:南部地区三年一次的「王船祭」 以屏东东港「东隆宫」和台南西港「庆安宫」的最为著名。尤其以东隆宫王船祭的盛况规模为全省之最,其原因除了壮观的王船及参加的庙宇镇众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祭典科仪一直保持着清代祀典礼仪,并严格遵守老一辈所传下来的规矩,带着一份神秘庄严的气氛。不过,大部分的庙宇是负担不起每次送王爷就要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花费,于是想出了个折衷的方法,干脆请求王爷留下来就不用送了,于是留个50、60年的比比皆是。
资料来源:游勇训老师 资料日期:2013-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