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订购须知 | 同业专区 | 设成首页 | 我的最爱  关注台华网腾讯微博 关注台华网新浪微博 关注台华网人人网  
0   
 

   
 
台北市文化艺术 介绍各区文化艺术

台湾宗教简介:道教
0
一、概述
道教系我国固有之本土宗教,源远流长,历久弥坚,与民俗相揉和,是大多数国人共同信仰之宗教,不但对我国社会产生过长久之安定作用,并且对我国之文学、书画、音乐、塑雕、戏剧、舞蹈等艺术及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治炼、化学和建筑等科技,有过重要的发明、贡献和影响,与我国之学术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及民族革命史,亦有密不可分之关系。
远在伏羲时,已有卦象之造,用来解释天道,决定人事和以祭典崇祀神鬼。黄帝时已经知道顺符天地的自然法则及死生说,建立明堂,封禅山川,以政行道,以道辅政。其后历经尧、舜、禹、汤以迄文、武之一千五百多年间,如属贤君,均遵黄帝之道,敬天修礼,以道治国,并设祝史之官,专司祭祀,巫觋之属,至为盛行,乃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戎是国防,祀就是宗教。
至周代时,太上道祖老子在周朝担任柱下史及守藏史,因此有机会博览群籍,不但通晓王家之学术,继承了黄帝的道理,崇尚自然化育万物以适应人性,顺符道德与天合体,首先假名「道」即宇宙的本体,即是万物的本源,他的思想超脱自然,而且崇善反暴,世称黄老之学。其后的庄子,就承袭了黄老学术,当时的墨家、名学、法家、兵家、刑家及阴阳家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大部份源自黄老思想之道家,并且逐渐形成了黄老道及方仙道的盛行,儒生如讲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和观念,仍旧是遵循道家的说法。其时我国的祭祀制度和宗教活动已经非常完整,如对天、地、星辰、时祀、山川、社稷、五祀及厉神的崇信,是我国当时的普遍宗教思想和现象,而对老子的崇拜,自秦汉,已经成为普遍的宗教信仰。西汉文景时代,由于推行黄老之治而天下太平。汉武之时,虽言独尊儒术,但儒家仅言人生入世之学而不谈神道,因此它不是宗教而不用宗教仪式。东汉时学道之士张道陵,在鹄鸣山中苦修道法和神学,并且依照上古封禅郊祀的制度,订立了种种科仪,敬天礼神,规范信众,以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学术和神仙家的方法,结当时盛行的老子信仰,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制度的教团,正式用道教之名从事阐道利生宗教活动,古代奉道之士的方士,亦渐称为道士了。
张道陵正式行教初期,号称天师道,设二十八治,信者以四川汉中一带为主,嗣后张衡到江西龙虎山讲道传教,长江以南地区,道教方始渐盛。当时道教教人诚信不欺之理,人如有病或有罪,均需首过其罪,承认自己的过错,用清静、忏悔来化育人民,又设义舍、义米,出外之人可以免费住用,人人认为方便;在那同时,于吉所奉之太平道已甚流行,惜后被张角等人所利用。魏晋南北朝时,敬神祀祖的道教已经十分流行,当时人民因痛恨世间奸诈残忍,知识分子多信老庄之道,蔚成一时风尚,解释老庄之著作很多,五胡乱华之际,亦藉道教组织及民族意识,而发挥其高度潜力。南北朝时,南朝的陶宏景和北朝的寇谦之,都被尊为国师,讲道授徒,朝中大臣,多数成为他二人之弟子,一时间宫、观、院、坛之建筑及祈祷斋醮之举行,以及劝善规过,化民成俗的功德比比皆是,此其前,句容的三茅,西山许逊的净明及葛玄的合皂等道派已经大盛,杰出的道教先师如葛洪、陆修静、杜广成等,对道教理论的确立,经典的编纂、修养的成就及科仪的删订,均有卓越贡献,迄至唐代,道教已经风行天下盛极一时。
唐朝虽然教派很多,但宫廷之内特别尊崇道教人士,有名之大臣如魏征、李泌、李白等都曾当过道士,公主入道为女冠者甚多,俨然已成风气,玄宗时在京师设崇玄馆,建太清宫,以首相为宫使,并领崇玄馆事,于各州郡设紫微宫,以副相领观使,史称宫观使,以主管天下之道教宫观,开元二十五年并置玄学博士,每年依明经之列甄拔「道举」,考试老、庄、文、列之经义,时称道学,高道羽化,赐谥○○先生。宋时仍因唐制以首相副相为宫观使,另置「道学」为道者教育机构,而且女子如为女道士或童子入道者,均须入学,入学甄试以诵读道德经、南华经、灵宝度人经、救苦经、玉京山及消灾经等可以断句为中式,并由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宋代天子多崇信道教,行政上因受道教影响而尚宽厚,国内之宫观在制度上规定为大臣退休赋闲之所,并列「祠禄」以为支应,政教配合,最为和谐,是道教最为安定之时期。因此,唐、宋两代、道教名人辈出,是道教之极盛时代。
辽金时代,华北一带兴起三个新道派:全真道教、真大道教及太乙宗,其中以全真教范围最广,势力最强,影响最为深远,金元之际,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跋涉万里,西过流沙而至雪山面谒成吉思汗,元太祖设经筵恭聆邱祖顺应天理,以柔克刚,止杀爱民,敬天重道的宣化,大表敬佩而奉为国师,称为仙翁,并力维道士之安全,因而大河南北百姓多赖道教以为庇护,一时黄冠满天下,是以中原方未遭致类似西域之惨祸,宋朝遗臣遯隐于道教以黄冠终老者,概不追究,百姓于入道后,则免夫役税赋,其时,有名的道士,多称先生或真人,地位十分尊崇,但以道教民族意识浓厚,于元中叶以后,朝廷对道教崇信渐衰,借故尽焚道藏,废置宫观,道教因而衰退。
朱元璋创建明朝,多赖道教支流异端的红巾之力,太祖深悉道教崇尚慈爱自然,且言天道靡常唯德是归,不利于专制统治,故于得国之后,虽然表面尊崇道教,实暗压抑道教,力使道教思想完全脱离尘俗不涉世事,而专司斋醮祀典,道众之传习更多加例禁,至此道教型态大变。满清入主中华,深知道教富于民族思想,于是道教大受贬抑,以致教义不彰,日益寖衰,但民间祈禳敬祖仍多延请道流,习俗婚丧,仍本道教成规,但道教本旨已经弥晦,致使市井游闲之徒,以及种种愚昧落伍之迷信行为,多托名依附于道教,乃致积非丛尤,使道教蒙谤至深,部分知识分子,因不明道教本义,辄以浅见诋毁道教,而迄今依然。
二、信仰
道教以上乘理学,上上乘玄学及最上乘神学为理论的基础,采多神论,神和仙是道教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道生于混沌之先,称之为元始祖 ,祖 在空洞自然之中,无质无形,于太易之世分真化 以一 化三,在太初龙汉之年化生玉清圣境清微天,无形天宝君,在太始延康之年,化生上清真境禹余天,无始灵宝君,在太素赤明之年,化生太清仙境大赤天,梵形神宝君,合称三清,是道教至高无上之神,化生三清三境各历七千余劫四十二亿年。以无生有,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是历经龙汉延康、上皇、赤明、开皇五劫开辟完成的,故而又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之分。整个宇宙在太易之世,只是一片虚空,始生者即为祖 ,亦即宇宙之本体,万物之根源,强名曰道,太初之世即气之始生之时,太始即形之始见之时,太素即质之始成之世,其时虽已具有气、形、质,但犹未分离,一片混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天无地,清浊未分,太易变而为一,继而一 化三,上 名始,中 名元,下 名玄,是谓玄元始三 ,而太始复以三 化九而进太素,九 隐于虚空,三 开光太极形成,轻清积阳而为天,凝滓积滞而成地,九 列正,日月星辰,阴阳五行,人兽品类,则均受其生成。三清又称道宝、经宝及法宝,因此道徒亦称三清弟子,祖 以至真之气化生东王父,又以至妙之气化生西王母后,阴阳既判,天地始生而入太极,再化昊天玉皇上帝以统诸天,及五方五老为五行之精,五方五帝为五行之用,次以天地水三官大帝分掌三界及人间祸福,另凡斗阙、四极、星宿、八位、山川、社稷、道教是崇信礼拜的,而这些信仰均系与我国上古所祭祀者一脉相承的。至于后天之人格神和历代得道仙师道教亦十分崇敬,仙人是具足内功外德而得道之高真,神人则祀「有功德于民」者,举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以死勤事」、「能御大灾」、「能捍大患」,五者能成其一即具神行,成其大者为大神,成其小者为小神,人人可跻,入世出世,咸能成功。此外即属司过神,道教认为人类虽系大宇宙之一部份,但既为人类,即应具备明是非,辨善恶之人类本性,人之普遍弱点即系有无止的欲求,也因此而失去人性而沦为兽性,司过神即属令人远兽性保人性之冥冥主宰,人的日常言行,无形之中均有监督,因此值年有值年的太岁,值月值日值时也各有功曹,还有每家每户的灶君,及城隍神令,以及每人身中的三尸神,都是监督纪录各人言行的司过神,其次还有日游夜游的过往神明,有随时监看人类的功过,至阴司巡察东岳大帝,天、地、水三官大帝和十方救苦天尊所化的十殿冥王,则是最后决定各人功过之决策之神;至于一方人性不善有干天和时,则由瘟部的厉神降灾司惩,这些信仰,在我国民间,多是深信不移的,也是我国社会长久以来的安定力量。由于道教以道家思想和经典为理论基础,因此尊黄帝为始祖,奉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主。

三、教义
道教是我国唯一固有宗教,宗源于黄帝,阐扬于老子,成教于道陵天师,世称黄老之学。道是宇宙之本体,先天地而生,故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不但说明了天地万物同出一源,而且人类万物是无法脱离道而独立生存的。因此道教不但极力主张崇尚自然,化育万物,同时也强调老子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行道济世的指导原则,「慈」就是教人应有悲天悯人的仁心和化育众生的襟怀;「俭」是要人清心不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不可暴殄天物,浮华失真而迷失本性,失德离道;「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让不争,谦恭柔顺,为而不有,成而不恃,知荣守辱,知止不殆。人能慈爱,即可利民,人能节俭,即无贪求,人能忍让,即无争夺,故以人能无贪无欲,不争不夺,世间即无纷争,自然可以利物济世,福国利民。基上要求,因此道教规定教徒必须「存天理、袪兽性、返人性、守静笃、致虚极。」而以「遵天法祖、利物济世、清静无为,自然顺化而臻天人合一」为基本教义,遵天即是顺符自然保守天理,法祖就是宏扬祖德返始报本,故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祖宗者类之本也。」万物生存的空间和所需之物质条件,无不来自天地,渊于自然,天地扶持万物和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天地天地是生之本;君师领袖,是领导、教化,推动进步的枢钮,是发展生存动力,因此君师是治之本;人类传宗接代,繁衍族类,保存生存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祖宗是类之本,为了报此三本,道教徒家中,必须设置神龛和祖先牌位,二者缺一不可,拜神而同时祀祖是道教最大特性,不但充份显现了教徒崇德报本之精神,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之优良传统。
依据道教教义,道教还有以下之特性,就是道教为唯一讲「气」的宗教,自元始祖 以一 化三,万物生成以后,无不蕴气而生,无不秉气而存,所以人在修道过程之中,内炼就是炼气,古之道士因此亦称炼气士,修道之士须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过程完成精气神三者合一,与道合德的天人合一境界,以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目的,而做到极高明、极博大、极精微、极神化、极悠久的五极要求,在这个前提指导之下,道教徒的生命观,就有了「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重生贵命之积极观念,而产生了导引、按摩、辟谷、吐纳、服气、结丹等等激发自然潜能的长生内炼灵修法,但炼气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没有外德的积聚还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规定也十分之严格。另一个特性就是道教确认「万物有灵」,亦即一切事物各有主宰,皆与世人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世人必须谨言慎行时时崇敬的,国人普遍存有「天地良心」「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即基因于这种认知。
再一个特性就是道教讲究飘逸自由,世间就是洞天福地。凡属宗教,都是寻求解决人生未可知的问题,引导众生去恶归善,为未来生命找一个去处。道教则是要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一个极大而没有罪恶、没有灾害、公平、和谐的乐园,人人皆可在虚静自由之乐土上,依据道教之理念,超脱自在,不为物累的安居生活,长生久视与天同寿,一同追求永恒的生命,所以人活在世间是快乐的事。道教所指的仙境,并不完全在天上,人间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国内十分秀丽的山川胜地,人在修道过程中,就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活一起,一同当神仙,而且要道者「同尘和光」,不要离开人群,不要制造阶级。
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感应和承负,感应即是凡人为善为恶,只要一有念头,上天立即知道,并不是俟你有了行为,才逃不过上天的法眼,而是有感即应的,俗谚:「为人不做亏心事,未曾举意神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亦即导因于道教感应承负的道理,任何宗教的信教徒所追求的,无非是现世的安慰和未来的果报,人生在世的一切功过善恶,居后的福祸报应,都由各人自己担负,而与他人无涉。道教则谓人之为善为恶,若果报不及己身,则由子孙承负其祸福,河上公注曰:「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正,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也」。想尔注亦说:「伤杀不应度,其殃祸反还人身,及子孙。」其意即谓,伤害别人者,如果不能得到度世向善,将会有恶报,而且祸延子孙。抱朴子亦云:「但有恶心而无恶迹者夺算,若恶事而损于人者夺纪,若算纪尽未自死者,皆殃及子孙。」正一天师教戒科经说:「人能修行,执守教戒,善行积者,功德自辅,身与天通,福流子孙。」恶事的报应可在己身及子孙,善事的报应,同样的及于自己和子孙,所以养生延命录也说:「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余殃也;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蒙先人之余庆也。」民间普遍的流传:「善有善报,不是不报,祖有余殃,殃尽必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祖有余德,德尽必报。」及「留德不留财」的俗谚,就是诠释道教承负的教义。
宗教是社会之公器,其最大功能厥在涤化人性以安定社会,主导文化以保全民族;因此必须依循教义而制订德目以化育信众。道教规纳各种教义而要求信众遵行者,则以「礼神明、敬祖宗、爱国家、保民族。」及抱朴子所订之「忠孝仁信和顺」的行持六诀,以及「存好心、说好话、读好书、学好样、作好事。」的修身五箴,作为日常的生活规范。教徒则以「 说神之法──阐扬真理,旨在宏道传教,净化人性以安定社会。 扬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报本,宏扬祖德以保全国族。 体神之心──进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仰体天心以利物济世。 续神之德──强化组织,旨在团结教众,发挥力量以福利苍生。」为推展教务之四大目标,让世人都能沐浴于道的恩德下。
四、经典
道教经典甚众,均收在「道藏」之内,现用道藏系明朝正统年间重新辑印者,故称「正统道藏」,计分三洞四辅十二类都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早期道经分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三部份,以后合称「三洞珠囊」,唐时称为「三洞琼纲」,共有一八七六三八○卷,宋时编为「大宋天宫宝藏」,政和中改编为「万寿宝藏」,元时编为「玄都宝藏」,亦有七千八百卷,后遭元廷借故焚毁。
道藏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及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四辅,三洞各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箓、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十二类,合称三十六部尊经。洞者言通也,通玄达妙之意,洞真以不杂为义,为上乘之法,洞玄以不滞为名,是中乘之法,洞神以不测为用,是小乘初法。道经以黄帝的阴符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尹喜的文始经及金阙后圣帝君的黄庭经为五大经。另以阴符经、道德经、清静经、龙虎经、黄庭经及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诀、青华秘文为内炼丹鼎派之五经四书,并以度人经、玉皇经、玉枢经、三官经、北斗经及生神玉章、济炼科、祈祷仪、千金方为外修符箓派之五经四书,其中济炼科及祈祷仪十分众多,均在三洞威仪部内。道经又分宣扬真言的奉诵之经、默识奥秘的默诵之经及参证玄理的参诵之经三大类,以及道品经、霞品经、桂品经,道品是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籍,桂品是文昌规范;道品代表经是玉枢、三官、北斗等经,霞品的代表经是吕祖的大洞经、醒心经及破迷经,桂品经则为文昌帝君的大洞经、纯孝经及本愿经。神霄系九霄之最高者,玉清长生大帝所治。银宫金阙系神治之所,紫府青都则为仙居之乡。另在我国社会上,流行最广,影响最深之劝世文则为太上感应篇、文昌阴文及文昌功过格。学道之士,必须要从习经开始,只有洞澈经义,才能知道造化之妙,才得具有宣化之能,因此习经是修道者之必经过程。
五、仪轨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伦理,讲报本的民族,因而形成了崇德报本的宗教思想和祭祀活动,古代天子以封禅郊祀以彰天地之德,封、郊即是祭天,禅和祀则是祭地。道教沿袭了古制祭法而加以分类变化,其仪式因事而异,统称科仪或斋醮。醮是敬天酎神祈禳乞福的科典,斋是度亡超拔的幽法。杜广成先生删定散坛醮仪说:以牲牷血食称祭,蔬果精珍称醮。醮就是祭的别称,是传统的道教仪式,河图经品三洞之,计有四十二等,咸以太上为主,次以北斗为宗,但能礼备乐周,心诚丹罄,必能除患降祥,故知醮祭重礼仪,不尚靡费血食,唯诚为贵。
一般醮典多称「金箓道场」,斋科则曰「玉箓道场」或「黄箓道场」,箓是神之秘籍,记录天曹各官及属吏之名讳,以及各种函牒文凭。每一醮典或斋会均包含若干科仪及经忏,最习见的科仪如升灯扬幡、玉坛发奏、启师请神、开光安座、宿启、卷帘、分灯、进表、朝斗及各种朝科,以及招魂、开路、沐浴、破狱、游诣及施罐等等不胜枚举。而醮典亦依性质分为清、瘟、水、火、土各类,内容均有定制,俗谓之三朝醮、五朝醮,并非指三天、五天之意,而系指举行朝科之次数而言,朝即朝礼之谓,科目亦多,但依定制仍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为主,但亦有早朝化,晚朝天师者,端视醮会范围而异。道教以醮会为主要教典,其目的在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设醮咸被视为大事。依据古制建醮设坛尚有「醮分三阶,坛分九等」的规定,不可破格僭越,上阶醮会系为国君所建,中阶醮会为文武公卿所设,下阶醮会方为乡宦士所设。上阶上等醮称为普天大醮,坛曰顺天国兴坛,设三千六百星辰圣位,行科四十九昼夜,而三阶下等醮称保庆醮,坛称郄灾坛,设八十一星辰圣位,行仅一昼夜。由此足证道教经教制度威仪严谨,以昔况今岂得以道里计?至于炼度的斋法,分为五: 度人的玉宸。 度鬼的铁。 度水亡之水。 度火死之火。 度凶丧之血。大凡建醮设斋,在文检上至为讲究,不但有上行下行的分别,还有榜、表、疏、悃、函、牒、关、引等种类,主持的高功法师,是无法滥竽充数的。
道教徒礼神,抱拳作揖,行拱手礼而不合掌,男性自膝至天庭为一揖,女性自膝至下颚为一揖,日常对神的供物,仅须香、花、水、烛四项,以香代表无,花代表自然,水代表清净,烛代表顺化,以表示清静无为自然顺化之意,是绝不主张杀生血祭的。而一般的宫观道庙之中,如有常住道众,则每日均有早晚课仪式的举行,道教仪轨进行之中,动听飘逸的道乐和优美的赞曲是不可缺少的。
六、教规
道者之目的,不外超凡入圣修真返璞,与道合德而致济世度人之功果,因此首重戒律之修持。道教戒律多达三十余种,一般则以老君五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及中极三百大戒为渐进戒阶,另则初入道者有初真十戒,各地宫观多依戒律制订堂规,订定罚例,对教徒之生活规范至为严格。老君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盗,五、不淫色。另有十善则为: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诤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读三宝(道经师)经律奉香花供养。以及五箴六诀均应诚谨奉行。全真道众除须奉守戒律外,尚须茹素不食荤腥,伙居道士及一般教徒不吃长斋,禁食三厌五辛,三厌者即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鳖,五辛则系蒜、薤、韭、芸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属,盖以道者以寡欲养精,少食养气、安眠养神为保养精气神而达长生久视之唯一途径,教徒随其功行修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对房禁尤为首要,玉皇心印妙经首句即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故养精、保精、炼精之必具过程中,不可近色行房而有损于精。孙思邈真人有言:「凡日月薄蚀、大风大雨、虹蜺也动、雷电霹雳、大寒大雾、四时节变,不可交合阴阳,慎之。」「凡夏至后丙丁日,冬至后庚辛日,皆不可合阴阳,大凶。」「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名身毁败日,不可交会,犯之伤血脉。」「凡新沐、远行及疲、饱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热疾新产交者死。」都是房禁的重要提示。
教徒守斋首重「心斋」,持花斋者亦须依据斋禁实施斋戒。「太上洞玄宝福日妙经」中定有正期斋日:
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为长斋月。
 正月初七,天曹迁赏会;七月初七,地府度生会;十月初五,水府建生会;此三会斋日持斋,万劫不遭瘟气。
 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三元斋日,此日持斋,延寿益算不见众苦。
 正月初一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初七道德腊、十月初一民岁腊、十二月初八王候腊,能持五腊斋者无愿不会。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节斋,行道持戒,居门欣庆。
 每月初一、十五日,甲子日及本命庚申日,宜持斋诵经,生死受福。另以神诞醮会,应守清斋,不可违禁。
七、组织及传承
我国上古郊天祀地,以卦象卜辞演绎人事,戎祀并重,政教合一,国设祝史之官,专司祭祀,其后方士盛行,道术已彰,黄老道、方仙道及太平道等,系以教团型态活动于民间,比张道陵设二十八治,成为教区之后,道教才开始正式的有了教会之组织。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因人才辈出,经典大备,已由民间进入宫廷,迄唐兴于开元年间,始置崇玄馆、开道举,并以首相副相领宫观使,诸路、府、州之宫观,一律置提举、提点、管勾等官,宋代一仍唐制,臣僚退职,转居宫观为养老投闲之职,授以祠禄,元代授邱长春祖师真人之位,使领天下道教事,邱祖羽化,由其徒相继接任,明时授正一天师高爵,但另在中央设道录司,府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设道会司,各有僚属以管理天下宫观及道士,并负甄拔给牒之责,在制度上十分严谨,是时教业昌盛,天下景从。及清因道教思想不利异族统治而未获清廷提倡乃至寖衰。目前教会乃借用人民团体型态所组成,于中央设总会,省及院辖市设分会,县及省辖市设支会,但其实质已与道教原有制度相去甚远。
由于道教流布既久且广,宗支至多。早期以楼观派及经传为主,后以宫观遍布天下,同时诸山丛兴,流派更多,但仍不离以积功修德,敬修神人相感积善派,研证经义,敬修神人相显的经典派、阴阳推演,敬修神人相应的占验派,飞符演法,敬修神人相通的符箓派及炼养结丹,敬修神人相发的丹鼎派等五大道派为主流,其中符箓派又有正一、净明、三茅、阁皂的分支,而丹鼎则有五祖七真及南宗、北宗的区分,嗣后又有东派、西派的兴起,而目前则系江南以正一为多,华北以全真为主。至其传承则南派以师徒,北派以丛林为尚。
道者欲达得道功果,必先行道,行道之前必须知道,如要知道,首须学道。人若立志向道,于学道而知道后,尚须经过传度的仪礼,由信徒正式进门入道而成为教徒。以全真为例,宫观后院多设道院以充学者修真学习之所,宫观分为二种,一种称小道院,有传经授法之义务,二曰十方丛林,有传戒传度之特权,道者得经介绍择日诣小道院拜观主为师,观主得为之「簪披」,依字派赐予道名,但须留本姓,自此结发成髻,改穿道袍及白布高袜,云履青鞋,习字读经,洒扫炊事,担水负薪无不服勤,如值十方丛林授戒之期,得经观主报名参加考试,中式者始得传度为道士,如其考试特优得天字第一号者,则留在十方丛林学习丛林规制,以备异日充任丛林执事,其余则给衣冠戒牒,仍回本观继续其修程,伙居道士除随师学习不一定住庙外,其传度受戒一如前例,在家居士亦得依例受度,唯其禁忌较宽。
信徒经传度入道,如其修持进步,方可分别授予宗教师之资格,其职又有二类:
道职: 分为八等十六阶,以宏扬教义力行修持为主,故其职等亦以「宏、扬、扶、宣、扬、传、讲、演」八字为名,再以道教二字为级,如初授「演讲师」者,晋级时即授给「演道师」再升即为「讲教师」,以此类推,晋升并非易事,「宏、扬、扶、持」四等阶曰「内殿师」,「宣、传、讲、演」等阶曰「外殿师」,具有内殿师资格者,方得主持传度典礼,并得签署度牒及授职证书。
法职: 亦即神职人员,以修建科醮行法接天为主,故其职帖内容繁复,其授职仪式亦曰奏职或授箓,未经授箓不得充任高功法师主持醮典,及具名开榜和进表,盖因三界诸天均无案也,其职等自「三五都功经箓」、「都功盟威经箓」、「太上盟威经箓」、「上清五雷经箓」、「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上清大洞经箓」、至「三清三洞经箓」计七阶,依据九转运迁规定,其升职更为困难。道教是重制度、重法统、重教规、重传承之宗教,虽曰讲究自由飘逸,但对教法非常维护,门派虽多,传承方式则一,惜以近时教制迭遭破坏。
八、教务概况
道教系我国之本土宗教,民族色彩十分强烈,有清一代对道教则采压抑政策,故而由盛转衰,一时难能全面国际化,但因在我国传扬最久,并与国人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故在国内仍具最大潜力。外侮侵华期间,道教重要文物典籍,多数流向外邦,因而形成国际间对老学研究之风气,对道教学术之研究,成就蜚然,但信道之徒,仍在华人社会。民国三十六年据中华日报调查报告,大陆地区有大小道庙计共三十一万八千余所,入道教徒有五千余万,其中仅全真出家道士即达六百万之众,信徒则无法统计。大陆变色后,道众被迫星散,道庙悉数废置移充其它用途,文革期间全遭摧毁,目前逐渐修复开放者,至为有限。台湾地区宗教信仰过分自由。反致教权不彰,教规尽失而教制荡然,与道教本旨相去益远。台澎金马地区现有道庙八千间,利用民房设立之道堂约在万间左右,传教人员二万八千余人,信众在八百万以上,但部份与佛教有重迭情形。道庙布教活动日有增加,道教总会现设新制道教学院一所,高雄道德院亦设修真道院,一南一北同时培育传教人才,其它道庙有意兴学阐教者已有多起,至于善书刊物在社会流通者约有百余种,内容多数不符教义,甚或荒诞不经,实深影响道教正信,政府宜在政策上辅导教会严加整饬,用以提升宗教品质,扫除宗教污染以改善社会风气。
九、社会服务
宗教本旨即在福利苍生,安定社会。道教以利物济世,弘道度人为基本教义,在规戒上亦有损己救人之规定,因此道庙及道徒日常在输财救济工作上,贡献非细,道庙财源来自十方善信,故知来自十方用之社会之理,平时施医赠药,施棺施米,所在多有,至修建图书馆及活动中心者亦数甚多,另以捐献警车及救护车以及破案加菜金,以实质行动支持政府维护治安者亦有多起,历年各级政府表扬推行慈善公益文化事业之宗教团体,向以道教团体最多,故知道教徒对社会服务实厥尽教责,唯对弘道宣化育万物净化社会之本位工作,显属不足,尚须积极计划加强。
撰稿人:台湾道教会秘书长/张柽


资料来源:转载自台湾民政司
资料日期:2011-04-29


▲TOP
回上一页
QR code digicert TQAA logo CreditCard UnionPay Taiwan
地址:Taiwan 台北市重庆北路二段 117 9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www.ctctc.cc 台华网 版权所有 盗用必究
服务专线:886-2-2553-8787 傳真:02-2557-2323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 9:00-13:00
欢迎来电/传真/e-mail 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