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function.session-start]: open(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sess_59884d4e5d24fdd9ce3ffcaa2dac02f9, O_RDWR)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C:\AppServ\www\contact\page_config.php on line 22
欢迎光临CTCTC.CC台华网旅游入口网站(台華網)
 
注册 | 订购须知 | 同业专区 | 设成首页 | 我的最爱  关注台华网腾讯微博 关注台华网新浪微博 关注台华网人人网  
0   
 

   
 
台北市文化艺术 介绍各区文化艺术

台湾地区宗教简介:佛教
0

一、简介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于二千六百多年前,降生在印度北方的迦毗罗卫国。当时的印度,是由许多城邦小国所组成的;迦毗罗卫位于今尼泊尔南面,罗波底河(Reotu River)的北岸,是释迦族所立的小邦国。释迦佛为该国太子,备受臣民拥戴。

荣华富贵,笙歌曼舞,并没有让太子迷醉于感官的享受;相反的,自小在田野中观察弱肉强食的生态,他已警悟到生命互戕的悲剧。长大以后,他更体会到现实人间的种种痛苦,如,因人种、政治和职业的不同,形成四种不平等的阶级──婆罗门(宗教师)、剎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在森严的阶级制度压制下,人们没有自由,贫苦的农民,世世代代,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奴隶更是饱受压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再者,纵使社会制度可以相对改进,而自然灾难与基本的生老病死之苦,也终究不得解决。为了寻求生命究竟解脱之道,以救脱受苦受难的广大众生,他毅然舍弃一切尊荣和享受,步上出家修道的路程。出家以后,在森林旷野之中,太子精勤修行,终于以无比的智慧力,超脱了束缚身心的烦恼,彻底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为究极解脱的圣者。

释迦成道之后,弟子们尊称他为「佛陀」;佛陀是「觉者」的意思,亦即觉悟真理而智慧与德行臻于圆满境地的人。中国人皆称为「佛」。 为了传播真理的纶音,救拔众生的苦难,佛陀成道之后,开始在恒河两岸展开不分阶级的平等教化,很快地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与皈依,并建立专精修行与弘布教法的僧团(出家大众的团体)。在僧团里,成员依法共住,实践和合平等的民主生活。 经过四十五年的教化,佛陀在八十岁的那年,入灭于拘尸那拉城(Kugiagara)郊的娑罗双树间,临涅盘时,犹向众弟子作谆谆的最后教诫。

佛灭之后,众弟子恐教法散失,久而堙没不彰,于是举行法(教义)与律(制度)的结集;师徒之间世代相传,也迭有增补,并加以论议会通,这就是后来书写流通的经律论三藏。其后因为对律制或教义的诠释不同,于是有了各种部派的分裂。公元前一世纪中,大乘兴起,强调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以后又因教义诠释不同,依次而有中观、唯识、真心学派的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至公元八世纪,掺杂印度教的秘密大乘 ,在东方波罗王朝的羽翼下,发展成印度后期佛教主流。从十世纪后半期,回教渐渐入侵印度,肆意毁坏寺宇经像,杀害佛教僧侣,至十二世纪末,印度全面灭亡,佛教也就此销迹于印度半岛。

另一方面,佛教从佛灭一百六十年的阿育王时代开始,就向印度以外地区传播开来。传播路线大约分为两路:陆路由北方经中亚、西域而传入中国,以后再发展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称为「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水路由南印度传入锡兰,以后陆续发展到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至今锡、缅、泰、寮与高棉,犹以佛教为国教,而以相对于大乘的「声闻佛教」为主流,是为「南传佛教」。此外,越过北印崇山,以秘密大乘为主流的中国西藏,另外开展出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以上为现今世界佛教的三大系。

佛教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六十八年),不过据史书记载,秦汉之间,佛教已非正式地传来中国。
在中国,佛教除了遭遇少数儒道人士迫害攻击之外,一直就受到广大民众的信奉。魏晋南北朝的帝王及知识分子,普遍尊崇护持佛教,佛典汉译在此时有了辉煌的成果。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更进入黄金时期,不但东传日、韩,而且以玄奘大师为主导,完成第二波的译经事业;大乘八宗,也在此时蓬勃发展,佛教义学的成就,呈现波澜万状之势;而中国文学深受佛经术语、体裁、风格的影响。印度声明也促进了中国声韵学的产生。在当时,佛教可说是在多方面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者。

北宋时,我国第一部雕刻的蜀版大藏经,就刻印佛典五千余卷,此后历代的藏经刻印,不但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财,更成为世界最庞大的汉文佛学数据库。

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流传中国已有一千九百余年历史,不但融合了中国文化,而且在教理思想体系上和教规制度仪式中,都发展出一套顺应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中国式佛教。虽然宋明以来,受到理学家的强烈敌视与排斥,而被宗儒政客逼进山林,造成佛教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但是日月终不掩其光华,近三十年来,又在台湾昌盛起来,拥有四百五十万信徒,成为台湾最庞大的宗教。

近代欧美,不但有南北传及藏传佛教的弘布,也极度发展运用史学、人类文化学、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知识的佛教学,而成为大学系所中的东方显学。反观我国,由于宗教教育不曾纳入正规管理,至今已远远落后于日本、欧美,想要再造隋唐时代领导世界的佛学盛况,必须有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教界四众弟子共同努力始有可能。

二、信仰与教义
佛教的信仰,以「三宝」为依归,三宝可说是教义的总纲。
三宝是佛陀(Buddha)、达摩(Dharmma)、僧伽(Samgha),简称佛法僧三宝。佛是教主,法是教义,僧是教徒。佛为梵文,汉译觉者,以证法(觉悟真理)而得名;佛复依法摄僧(以佛法民主、平等、清净的精神建立僧团制度)。所以三宝以法为中心,都是信仰的依归,教义的纲领。

佛不是神,他从不宣称自己有创造宇宙,奖惩人类;即使是真理,他也强调那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法住法界」──本自如此,他只是证入法性,而不是缔造法性。任何人若依佛所教示的方法而努力,一样可以成佛;换句话说,他也不是独一的圣者。其实佛教并不否认有福乐、能力大于人类的神祇,只否认他们有创造宇宙、奖惩人类的能力而已。 由此看来,佛教有很强烈的平等精神(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与民主气息(佛自称僧众之一,而不以教皇自居),实在也是根本教义使然。

释迦牟尼佛证觉以后,悯念众生沈迷苦海,求脱无门,所以四十五年教化不辍,并将住持正法的责任托付僧伽。佛弟子饮水思源,在十方诸佛中,特别称释迦佛为「本师」。

法又分为证法与教法。「证法」唯圣者之所独证,由于已超越世人思辩所能及的范围,所以经中每称它「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为了方便世人理解、修持,佛陀又宣说契理契机的教义,那就是「教法」。 一切教法,以「缘起」为核心。缘起论,是佛教不同其它宗教的所在。所谓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即:一切现象都是由种种因缘凑合而生,此其中,要分析它们的终极实在(如:唯神、唯心、唯物、一元、二元乃至多元),都是了不可得的(故名为「空」)。依此而论生命,一样是依种种因缘而流转世间,众苦交煎;也一样可因个人的努力,消除致苦的因缘,而得到层次不等的快乐;乃至证法而成圣者。由于缘起,所以生命的苦乐升沉,不是来自外力的操纵,而是来自个人意志所决定的行为;由于缘起,所以种种生命的苦难也没有「苦」的终极实在可得,而可达于苦的「迁灭」。所以缘起论剥脱了一切形上学的神秘外衣,肯定人类后天的努力,而不落于宿命论的窠臼,给予生命无限的安慰与鼓舞。

在佛法的指导下,不同层次的努力,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效果。大体而言,目标可分作三个层次:
 现世乐:目标是现生的福乐、富足及长寿。
 后法乐:目标是未来生命能维持人身或上生天堂,享受种种福乐。
 究竟乐:目标是自己生命的究竟解脱,乃至众生苦难之终极救度。

要达前二层次,吾人不可心存侥幸,以为祭拜神佛可得宠赐。如欲维持人身,获得人间福乐,必须依于「正命」(正当职业)营生,而又具足「五戒」──五种基于「护生」前提而实践的德行,亦即:一、不杀生灵,不害物命。二、不非分取得他人财物。三、忠实履行夫妇义务,不做对不起配偶的行为。四、避免诸如妄语、恶言、搬弄是非、花言巧语的口过。五、不吸食惑乱心性的饮料药物(当然也不可注射),以免在心智昏醉的情况下,做出前述四种伤己伤人的行为。
如果这些基本德行有亏,容易堕落到三恶道──畜生、恶鬼、地狱,随恶行的轻重而受苦报,一直到报满,才能随过去的其它善行因缘而上生人间天上。

天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欲界犹有男女之欲及感官喜乐,未来要生欲界天,现生不但要奉行五戒,而且要勤行布施。色界已除欲乐的渴求,犹存色身享受禅定的喜乐;无色界的定力更深,已进而消除重重的色身束缚,而以空灵的心境持续生命。──以上三界,若欲到达,不能单靠布施持戒,而要修习种种禅法。

以上人天之乐,不论信不信佛教,只要行为符合前述标准,就可获得。所以佛教肯定一切与人为善的宗教与法制、风俗的客观价值。其次若欲臻于究竟乐之圣者境地,那就必须有深观「缘起」佛法的智慧。以下分「逮得己利」为目标的声闻教法与「上求下化」为目标的菩萨教法,陈述实践的项目。

声闻教法:一般大乘佛教称它为「小乘」,因为它的目标是「逮得己利」──达到自身的究竟解脱,而不积极进行救度众生利他行,小心小量,故名小乘。其实声闻并非不行利他之事,只是因为深知一切错乱根源在每人自身的烦恼,不从断除烦恼下手,终究是舍本逐末;所以行者以自修为首,随分随力度化众生。有的大乘行者责备他们「自私」,其实只有未断烦恼的众生才会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断惑圣者彻见缘起,深知无有终极实在的自我可得,是绝对不会自私的。为尊重不同的修行路向,在此不用带有偏见的「小乘」字样,而正名为「声闻」。

声闻,是指闻佛教法而悟证,另有一些根性较利的人,虽然生在没有佛法流行的地方,却仍然能够悟入「缘起」真谛,是名「缘觉」或「独觉」。由于二者修行方向大同,故此二类皆以「声闻教法」归类之。 声闻教法,是出世间法。出世,不是逃尘避世,而是超越世间。它的成就,必须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之上;而它本身又是菩萨教法基础。所以人天、声闻与菩萨虽有高低之别,法门却只是层层渐进,而非互相抵触的。

出世法的根本,在于出离心──肯定世间的本质是「苦」。世间并非没有快乐,但深入观察之后,不论是身心,是外界,是个人,是群体,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而毁,痛苦固然不堪忍受,就是快乐也没有所谓的永恒;这种迁流生灭之世相,佛教称之为无常。深观「无常故苦」的道理,才能放舍对世间的恋着,而发出离之心,修出离之行──解脱道。
解脱道的总纲,不外乎「四谛」、「缘起」二门。谛,是不颠倒,故有确实之意。四谛,是以苦、集、灭、道四者,正确显示世间生命的特性(无常故苦),世间苦迫的原因(业惑成集),消除苦迫的境地(涅盘寂灭),以及灭苦的方法(八种正道)。说到缘起,并非与四谛各别,主要是从苦迫的现实而层层推究,寻出苦痛的根源,发现了苦因苦果之间的必然轨律,又从因缘的改变(修道)中,使苦因断而苦果除,达到解脱。所以四谛不外乎缘起,一样透视生命流转与还灭的规则。

「苦」义前已略言,今先言「集」义:众生世间诸苦,为何不断生起?这是由于个体善恶行为──「业」的积集。业集为何产生?这是由于烦恼作祟。一切烦恼可分三类:一、痴类:即是无明。对于缘起真理一无所知,所以无常计常,非我(独立不变的个体)计我,乃至不知善恶,不知因果,不知业报,不知凡圣的差别。二、瞋类:遇逆境而起恶意,往往由此而发为恶行,伤害他人,也给自己留下了未来的苦果。三、贪类:染着自我及有关自己的一切──如亲眷、财富、名位等。以上三类,无明是生死根本,由无明故,不解缘起无我之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顺我则贪,逆我则瞋。色界以上瞋心不起,但是只要仍在三界以内,就还是凡夫,也就必然有严重程度不等的贪爱与无明,其行为纵使是善,也因对自我的执着未去而感得世间苦报,而无法达到出世解脱的圣者境界。而众生就在烦恼、业集、苦报的循环中死死生生,流转无已。

反之,烦恼若已除灭,则行为完全纯净,不再感得世间苦报,这才能解脱生死流转之苦,而实现涅盘(生死止息)的「究竟乐」──是为「灭谛」。 然而烦恼不会无故消灭,它是生命根深蒂固的劣质,必须仰赖一些方法来对治它,这就是「道谛」。有八种成圣的正道,缺一不可:
 正见:正确观见缘起真谛。
 正思惟:进而深切思惟缘起真谛。
 正语:不犯口过。
 正业:行为正当(不杀、不盗、不淫)。
 正命:有合法而又不违「护生」原则的经济生活。
 正精进:为止恶、修善、证得解脱而努力。
 正念:专心系念,以摄乱心。所念内容,则有益于断烦恼、证涅盘。
 正定:定念成就,获得定境;由于定心强大,能够与观缘起的念慧相应,而证入涅盘。

这八正道,又可归纳为三学: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惟为慧学。必须以端正行为的戒学为基础,才能进一步端正心理而入于正定;定学成就的强大心力,配合缘起智慧,才足以将无明(不悟缘起)为本的一切烦恼,消除净尽。三学圆满,才能转凡成圣,得大自在。

菩萨教法:由于目标不止于自己达到解脱,而是希望度化众生,所以不但要具足对三宝的信愿,对缘起(无终极实在──空)的智慧,而且要具足大慈(给予众生快乐)大悲的偏执,所以虽因悲愿而长处生死,却洞达生死的如幻如化而无惧。长此努力不懈,终将成佛,而达到超越声闻、独觉的,即出世而入世的圆觉境地。

菩萨所努力的方向,要而言之,有自利利他的「六度」,摄化众生的「四摄」。六度中,除了本于声闻教法而更深广的戒定慧三学及精进之四度外,更有本于缘起智慧而实践的布施、忍辱二度。四摄有布施、爱语(言语柔和)、利行(言行于对方有利益)、同事(与对方同甘共苦以共事)──这是一般领导人所应具备的条件,菩萨欲令众生接受教化,也要具足四摄。所以菩萨长处生死,却不以一般无明众生的起惑(烦恼)造业,而是以出世智慧配合世间善行,即利生而自在,即自在而利生。

三、仪规
佛教弟子有出家在家的区别,出家男众名「比丘」,出家女众名「比丘尼」,在家男女,分别叫做「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因为生活方式、负担任务的不同,奉行的仪规与守持的戒律,也各有差别。

在所有仪规中,为四众弟子所共同奉行的是「皈依三宝」(三宝义如前述)。每人在信仰佛教之初,必先举行皈依三宝的礼仪,信仰之后,每日行仪也必须礼敬三宝。纯正的佛教徒,不论是个人修持还是团体集会,都以礼敬三宝为根本。
在家信众受持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共五条,而出家男众受持的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出家女众受持的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其中比丘、比丘尼戒都有波罗夷(断头)罪:断淫欲、断偷盗、断杀生、断妄语等四条重罪。也就是前述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之外,彻底戒淫──独身修行,以此四重戒为根本,为身心清净、僧团和乐的目的而奉持数以百计的大小戒法。若犯四重戒,应被取消出家资格;犯余重戒应在僧众中公开忏悔。不能持戒者可自由还俗,不受任何限制。

在印度,僧尼每半月集合诵戒,检讨个人的持戒生活;每年一次结夏安居,为期三月,安居期间,无要事不得外出,专精办道。中国佛教寺院有固定的早晚功课,礼拜诵念;另有短期的集体念佛或参禅之类共修活动,如「佛七」(七日念佛)、「禅七」(七日参禅)之类。这些短期共修往往有许多在家信众参与。传授出家或在家戒的各种戒会,更是受到佛弟子的重视。

佛教重在身心的转化,如何了断生死,必须由心地上下工夫,佛弟子为了表达对圣者的恭敬,而有一些纪念性的法会活动;但这种法会,见贤思齐的意义大于求财祈福。

四、组织
民国以前,我国佛教散布各地寺院丛林,虽有宗派之分,然皆自成系统,并无整体的教会组织。民国元年,「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成立,寄禅长老为首任会长。民国十七年,改名「中华佛教学会」在上海成立,公推太虚大师为理事长。民国十八年,在上海召开各省、市、区代表大会,更名为「中国佛教会」,选举圆瑛大师为理事长,是为台湾最高之佛教机构。民国卅六四年月八日,全国各省市代表于南京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章嘉大师为理事长。

民国卅八年,部分会员随政府来台,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台湾办事处」,民国卅九年二月廿四日,依法登记,奉准复会,迄今(八十九年)已十四届。

中国佛教会是由全国佛教徒(包括出家、在家)所组成之人民团体,以整理教规、保护教产、宣扬教义、福利社会为宗旨。总会之下,于全国各省、院辖市及蒙藏地方设立分会,各县市设立分会,国内山区与海外国人侨居地设直属支会。各地寺院是各县市支会的团体会员,所有佛教徒均有资格申请入会而为个人会员,而出家僧众则为当然会员。由全体会员定期推选会员代表,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理监事,执行会务工作。

目前中国佛教会有台北、高雄二院辖市及各县市分会共廿三个支会,各地分支会所属寺院团体会员有一千三百廿二所,个人暨直属会员约四万二千六百人。总会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襄助会务之处理与推展;秘书处下辖会务、会籍两组暨总务、会计两部门。有关于教内专门性之工作,则另设弘法、教育、文化、法规、国际、青年、佛教大学护持、两岸佛教交流、电视弘法等九个特种委员会,分别聘各有专长之高僧大德担任主任委员,从事研究处理。

此外,在内政部社会司登记有案之佛教人民团体,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单位。其中较重要的有:民国五十八年成立的中华佛教居士会,为推展在家佛教而设;民国七十八年成立的台湾佛教青年会,为推展青年佛教及校园佛教而设;民国七十九年新成立的「现代佛教学会」,则以研究并发扬佛教学术为其主旨。

五、教务概况
我国目前在台湾的佛教组织,系以中国佛教会为主要的全国性团体。中佛会以团结全国佛教徒,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慈悲济世暨促进国际佛教交流为主要工作目标。截至八十八年底为止,寺院有四千零一十余所,僧尼八千九百余人。信众达四百四十八万五千余人,而且持续成长之中。

兹将重要教务状况概述如下:
中国佛教会每年均接受数所大规模寺院的申请,敦请教界长老比丘为戒师,传授出家僧尼之三坛大戒,为出家僧众增加新血轮,培养优秀接班人材。自民国四十二年由白圣长者首倡承传以来,已有一万七千余位比丘与比丘尼受戒,且有远自欧美南洋等地来台求受者。每年受戒人口持续增加,平均年龄逐年降低,高等学历之戒子人数则年有大幅度之增长。可见佛教在我国,已愈来愈受到广大民众及知识分子的重视。

国内各寺院为推广端正身心之道德,改良社会风气,每年约有十余所弘传在家五戒及菩萨戒,信众礼佛求戒者,年达二、三千人。 寺院为培植弘法人才,续佛慧命,先后设立佛学院及研究所多处。目前报请中佛会登记有案者,计共有佛学院廿五所,研究所五所,逐年招生,培育僧材;于佛法之弘传,甚具成效。 各寺院法师深入民间,普遍举办弘法大会暨佛学讲座,宣示佛法,参加信众极为踊跃,影响社会极其深远。又协助政府办理监狱、看守所、少年感化院或职训单位之宗教感化教育,以期变化气质,改过迁善,消弭犯罪心理,效果良好。
推展青少年学佛活动,以期净化心灵,达到减少犯罪之目的。历年举办大专佛学讲座,各级学校之佛学夏令营、座谈会、佛七等活动多次;并辅导大专佛学社团。

为扩大佛法之宣化工作,除了在各广播电台有佛教节目的播放,并于十余年前开始运用传播媒体,制作电视弘法节目。目前除中佛会电视弘法委员会所制作之「光明世界」外,其它还有「法雨甘霖」、「大法轮」、「慈济世界」等定期或不定期之弘法节目,迄未中断。此诸节目,收视率高,深受信众喜爱。至于佛学杂志,有各类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数十种,为全国佛教徒增添了宝贵的精神粮食。
我国佛教与世界各国佛教,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参加各种世界性之佛教组织。首要组织为世界佛教僧伽会及世界佛教徒友谊大会。

世界佛教僧伽会:中佛会前任理事长白圣长老,为该会发起人之一,原于民国五十五年创会于斯里兰卡;民国五十八年以后,会务中辍十二年,民国七十年由白圣长老之努力而复会。第三、四届大会公推白圣长者为会长、第五届复由中佛会理事长悟明长者受任会长;而第三、五两届大会均在台北召开,世界各国高僧长老热烈出席,踊跃参加。凡此皆显示我国佛教在国际间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佛教徒友谊大会:自民国三十九年第一届大会在斯里兰卡召开以来,除了其中数届因中共施展政治压力,令主办国不予我方代表签证,致使我代表无法成行外,至今十七届,中国佛教会均组织代表团出国。除中佛会参加外该会现有我国之居士会、汉藏文化协会及青年会加入组织;我国并有居士分别担任大会副主席及青年会副主席。

另外在中佛会国际委员会下,分设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联谊会、中韩佛教文化交流联谊会,每年举办教界人士组团互访及学术座谈等活动,促进中日与中韩间佛教文化的交流活动。中佛会并选派青年优秀法师出席参加世界佛教青年友谊会历届召开之大会。

六、社会服务
佛陀以慈悲济世为本怀,故利乐众生,服务社会,为佛教弟子所应从事之工作;而配合地方需要,推动社会教育、慈善公益事业,更为教会之主要业务。

佛教界除推广佛法教育之外,复捐资兴办社会教育。目前成效卓著之中学,计有智光商工、能仁家商、慈明商工、普门中学、慈济护校;大学则有中佛会之玄奘技术学院,并华梵技术学院、慈济医学院,皆已设立。中佛会为筹创大学,特成立基金会,集资在新竹市香山区购有建校基地,为配合现行教育政策,先行设立玄奘技术学院,今后将逐步扩充计划,完成三所学院,成立佛教综合大学。寺院团体或个人,以佛教名义所设之奖学金,有十余种,奖励优秀青年,协助清寒学生。一般大型寺院,均提供场所及书刊,设置图书馆,无条件开放民众阅读研习,提倡社会读书风气。

有关慈善公益方面,全国各级教会及寺院团体,纷纷成立慈济医疗机构,募集善款,作有效之贫病急难救助。其中以花莲慈济功德会成效最着,刻已拥有一百万会员,成为全国最大规模之慈善团体。每年冬季,以县市支会为单位而策动举行「冬令托钵」活动,出家僧众,不畏风寒,辛勤奔走,所有收入悉交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福利之用。医疗方面,现有大型佛教医院三所,施诊处所十余所,为贫困病患提供医疗服务。全国佛教育幼院有八所,教养无依孤苦儿童:有些寺院设有安老院,专供孤独老人颐养天年。中佛会经常不定期发动募款,救助世界灾难;例如救助衣索匹亚灾民,救济泰北难胞等专案。

庄严净土,成就众生,创造安详和乐的社会,将是我佛弟子永不改变目标!

撰稿人:昭慧法师



资料来源:转载自台湾民政司
资料日期:2011-04-29


▲TOP
回上一页
QR code digicert TQAA logo CreditCard UnionPay Taiwan
地址:Taiwan 台北市重庆北路二段 117 9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www.ctctc.cc 台华网 版权所有 盗用必究
服务专线:886-2-2553-8787 傳真:02-2557-2323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 9:00-13:00
欢迎来电/传真/e-mail 询问

Warning: Unknown(): open(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sess_59884d4e5d24fdd9ce3ffcaa2dac02f9, O_RDWR)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