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丁国家公园于1982年9月公告成立,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成立于1984年1月,是我国第一座成立的国家公园,三面临海,为我国少数同时涵盖陆域与海域的国家公园之一,海域面积15206.09公顷、陆域面积18083.50公顷,合计共33,289.59公顷。由于百万年来地壳运动不断的作用,陆地与海洋彼此交蚀影响,造就了本区高位珊瑚礁、海蚀地形、崩崖地形等奇特的地理景观。特殊的海陆位置加上热带气候的催化,此孕育出丰富多变的生态样貌,海岸林带的植物群落尤其特殊罕见,每年还有大批候鸟自北方飞来过冬,数量之多蔚为奇观;海底的珊瑚景观更是缤纷绚丽,为垦丁国家公园妆点出卓绝风貌。(照片来源:交通部观光局)
地理区位:
垦丁国家则位于恒春半岛南半部。其位置三面临海,东面太平洋 ,南濒巴士海峡,西邻台湾海峡,北接恒春纵谷平原、三台山、满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宽约24公里,距高雄市约90公里。
垦丁国家公园地理上属于热带性气候区,终年气温和暖,热带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海水清澈,甚少污染,因而珊瑚繁盛,多采多姿之热带鱼群遨游其间;又本区远离大都市,未受都市文化之影响,人口较少,自然景致保存优良。
在距垦丁国家公园20公里范围内尚有石门古战场、四重溪、旭海等风景聚成恒春半岛观光游憩系统。于100公里之影响圈内则有月世界、观音山、佛光山、澄清湖、西子湾、雾台、三地门、知本温泉、小琉球、海鸥等游憩据点。于150公里影响圈内则有另一国家公园──玉山国家公园及关仔岭、尖山埤、珊瑚潭、曾文水库、台南古迹、彩蝶谷、黄蝶翠谷等游憩据点。
垦丁国家公园之地形景观优美,概估可分为东西两部份,中间隔以狭长而南北延伸之恒春纵谷平原,西岸以临海珊瑚礁断崖地形为主,海崖遍布裙状珊瑚礁,北部大多为山区。在南北向延伸的断层纵谷平原内,有一潭面广阔的龙銮潭,平原以东有隆起的珊瑚礁台地与石灰岩洞穴景观。台地东面有风吹砂的砂河、陷穴、钟乳石等小地形景观。 故从地形、地质景观而言,垦丁国家公园为一变化多而内容丰富之地区,全区特殊地形景观,可分为以下九类:
《砂滩海岸》《裙状珊瑚礁》《岩石海岸》《石灰岩台地》《孤立山峰》《崩崖景观》《河口景观》
《河流及湖泊景观》《山间盆地景观》
垦丁国家公园属于热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度,夏季漫长,冬季不甚明显 。年降雨量约2200mm,雨季集中于五月至十月,干季由十一月至翌年四月 ;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则东北季风盛行,俗称「落山风」。由于气候特殊及地形变化多端,使本区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生态相。
本区内的自然植被,分为海岸植物群落及山地植物群落两大类:
《海岸植物群落》 《山地植物群落》
由于垦丁国家公园丰硕的植物相,正如一座植物样本宝库,需要我们的爱护,让它永远保存自然状态,并确保其生态系之稳定性及异杂性,以供世代人类还能研究及欣赏。
垦丁国家公园内不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也有许多而且值得珍惜的文化资产。目前发现的史前遗址计有六十余处,其中以垦丁及鹅銮鼻史前遗址最具代表性:
《垦丁史前遗址》位于石牛溪东畔,于公元1903年由日本人宫本延人发现,其中多为石板棺,距今约四千余年,为目前为止少数未经人为扰乱、保存良好的史前遗址。遗物中尚有细绳纹陶器,此为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工艺发明。
《鹅銮鼻史前遗址》位于灯塔西北侧之珊瑚礁及缓斜面上,四十五年首为林朝棨发现,七十年公园规划时再度发现,距今约二千年到五千年,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的先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细绳纹文化。
本区近代文化及古迹均为丰富,其中以南仁山石板屋及鹅銮鼻灯塔等地区, 己划入本国家公园,加以保存:
《南仁山石板屋》位于南仁山腰近九棚湾处,为一土族旧社遗址,房屋以石板构建而成的,石屋分列为四排,约六十户,今己倾圮。距今约七百年历史, 其建筑格调类似今之排湾族。屋内有养猪遗迹,屋外有一座尚称完整的祭台。
《鹅銮鼻灯塔》鹅銮鼻海面为海程转捩之处,下多暗礁有碍船只航行,灯塔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兴建,由英技师哈尔定策划,清吴光亮、周有基监督,时经六年而于光绪七年完成,次年(1882年)启用。迄今己有百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战争的破坏,三十九年整修,内设大型四等旋转电灯,亮度一百八十万烛光,见距二十海浬,为航海重要指标。
網址:http://www.ktnp.gov.tw/ 资料来源:垦丁国家公园 资料日期:2012-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