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上川流不息着人与车,老街里则散发出另一股幽幽的回忆和落寞,老街衰退与新街兴起,意味着新旧势力的消长。
其实以我们现在的时空,很难想象旧时的生活景象,因此我们采访到了回善寺的主任委员-吴国有先生,由他来领着我们回顾杨梅的过往。
杨梅镇上的「老街」是指大华街,在日剧时代,大华街一带称做是第四里。现在大华街上的地标是镇公所,而七十年前这里即是杨梅火车站,旧火车站的方向正是面对现在的新车站。
当时杨梅坜是台北与新竹间的交通中继站,所以大华街一带的商店大部份是布店、米店、渔货及豆饼的批发商,上至中坜,下至新屋,都是其经销腹地,也因此这一带有许多货运行,当时大华街的繁荣,可想而知。
民国15年铁道改道后,火车站搬迁并新辟大成路,大华街由于二旁没有路灯并植有木麻黄,晚上无人敢行经至此,使得其渐失光彩。
新旧世代交替,大成路跃上舞台成为明日之星。
顺带一提大华街有一位杰出人士-吴俊明先生,台湾的第一位警察博士。
早在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台任职于警务处。与大华街相平行的老街道有二条,一是光华街(也称为后街),另一条是武营街,其历史就不如大华街光鲜了。
这些老街道的连络,除了靠田间小路外,就是以梅山东、西街及轻便车道为主要联络道路。
梅山东街一带旧时称为「东三省」,这一带大都是小杂货店,经营小生意的。轻便车道是沿着梅山东、西街建造,一直通往新屋;而所谓的轻便车,就是有轨道的人力板车,可以搭载四个人与一些货物。
下坡时车夫便可上车,而上坡时连乘客也要下来推车,其实轻便车有点类似现在的公车,视乘客搭乘的远近来收费。
梅山西街上有一家老店-叶添菜刀,现在只有小小的一间门市,以前工厂亦位于此,现已迁往新屋。
由于材质与作工均不错,许多中南部市场的猪肉摊老板都是使用叶添的菜刀,甚至有些人还搜购其旧品,加以打造后出售。 资料来源: 资料日期:2003-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