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的形成非常的晚,明清之际才有明显的溪沟出现,成为一条自然河川,于此之前,爱河的本流与支流都在海底,和高雄港的海域结为一体,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浅海地区,面积约一百五十平分公里。
台湾岛是在地质时间第三世纪后期与第四纪的洪积期,也就是现代冲积层时期上升的,随后打狗山与半屏山形成高位珊瑚礁的小山,时间约四十余万年前,高位珊瑚礁的内陆浅海,就诞生了爱河,这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如前所言,此时的河沟并不明显,因为造山运动所致的地层不断上升,海岸线也不断退后,再加上沿海地区的淤积作用,低洼地区的河沟终得显现,溪沟的两边,是沼泽、泥滩、盐湖、与分流交错存在,这时,前镇河与后劲溪也同时形成,高雄的三山与三河正式跃上舞台。
爱河的水源
爱河的水源有两种,一为海潮,由于她是潮川型的河流,会感受潮汐的涨落,故下游水质是海水,这也是民众于此段钓鱼时,鱼获皆为海水鱼的缘故,也因此造成民众在此放生娇贵的淡水饲养鱼,而真的放牠去往生的憾事,另一水源即是上游的灌溉水及雨水,以及工厂排放的事业废水及家庭污水,上游短而没有固定水源,下游则水量充沛,全年不干枯,其潮流方向,涨潮时由海岸向西南流动,一港口的海水于此时在加工出口区分为两支,一支流入高雄港的主航道,另一支即入爱河。退潮时爱河河水向西北方流出一港口,涨退潮的平均落差约0.67公尺,雨季才暴涨为2.19公尺,水流算平缓。
爱河的名称
爱河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有着不同的名称,最早称为着岁月的流逝,她有着不同的名称,最早称为打狗川,高雄因平埔族的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称打狗,这条河被称为打狗川,可见当时就与高雄的住民发生唇齿相依的关系,而后日人占领高雄后,嫌名不雅,逐转换为高雄贰字,于是爱河有了第二个名字─高雄川,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车全线通车后,日本政府开始以三期的筑港计划,开发爱河以西一百七十万平方公尺为市区,也就是现在的盐埕区,爱河于是进行了第一次的美容减肥,缩窄了河面,睿深了河床,开发了爱河的运输功能,爱河中壮观的原木溯河而上的景象,成为许多老高雄记忆扉册里荡漾的一页,爱河摇身变为高雄运河,光复后,政府将运河两岸辟为河畔公园,逐渐吸引市民以及外来的观光客来此悬赏浪漫,1948年,市民陈江潘在中正桥附近经营划船所,请诗人吕笔命名为爱河游船所,竖立招牌在桥畔营业,某日台风过境将招牌中游船所三字吹落,只剩爱河两字,又巧遇情人于此殉情,留下缠绵绯恻的情书,记者报导时的取景镜头后即为爱河二字,一个美丽的错误报导“爱河殉情记”,于是成为了高雄人对爱河认知的图腾,而后,高雄运河之名走入历史,爱河有了全台湾甚或全世界最美的名字,民国五十七年,杨金虎任市长时,为蒋夫人祝寿再度改名为仁爱河,但高雄人一径只称她为爱河,民国八十一年,市议员陈武勋在议会提议,终于又要回了爱河的名字,爱河还会有别的名字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发生的事,因为她已经成为高雄生命记忆的主体。
资料来源:高雄市觀光局 资料日期:2012-07-24
|